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Media 媒体报道
院士经济:让“才”富变“财”富

 院士经济:让“才”富变“财”富

湖北日报2019-09-20 09:25

图为:谢华安院士在黄陂多倍体水稻育种基地指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两院院士,我国科技领域的顶尖人才、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

2018年,武汉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启动“院士经济”发展工程,着力打造“院士之城”。随后,无锡、西安等地,也纷纷推出类似计划,掀起院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热潮。

目前,武汉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超过80家,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及团队实施项目合作100余项。此外,还有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汉建立工作站。

探索发展“院士经济”,带来了什么?

 

企业转化院士项目———

人福医药的十年探索

“院士经济,是指推动院士及其团队成果产业化,促进地方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在武汉市科技局高新处处长彭华魁看来,院士成果要顺利转化,离不开一定规模、能消化承接的企业。

武汉光谷,科技企业密集。总部位于光谷生物城的上市公司人福医药,较早探索与院士开展项目合作。其“重组质粒-肝细胞生长因子注射液进入Ⅲ期临床”项目,入选“2017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

该项目国内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原创者是人福医药首席科学家吴祖泽院士。

作为治疗用生物制品一类新药,“重组质粒-肝细胞生长因子注射液”也是我国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质粒DNA类药物,代表了我国研发基因治疗药物的先进水平。“与吴院士合作10年,我们从中尝到了甜头。”9月9日,人福医药董事长王学海深有感触地说。

2009年,持续8年的研发投入,人福医药在麻醉制剂等核心产品上取得突破,首次入围中国医药企业百强。这让企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积极接触中科院院士、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前院长吴祖泽。

吴祖泽是“将实验室成果变成可工业化生产产品”的倡导者,拥有多项全球首创新药技术。双方多次接触后,吴祖泽院士认定人福医药是合适的承接方,决定将多项技术引入。

人福医药与吴祖泽院士团队形成利益共赢机制。2011年,人福医药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共建“军科光谷创新药物研发中心”,吴祖泽院士被聘为人福医药首席科学家。10年来,该中心主要进行国际首创的创新药物研发项目,涉及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多发病和常见疾病。

去年,光谷进入临床试验的26个一类新药中,人福医药占了6个。

 

导入中科院研发力量———

育成中心“四两拨千斤”

事实上,在正式提出“院士经济”前,武汉市早就在实践“院士经济”内涵。其中,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始终是一大主线。

武汉市科技局是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牵头部门。该局改变服务方式,先收集企业需求、再去寻找相关专家对接,效率大大提高。

去年11月23日,武汉市举行首届科技创新大会,40位院士在汉聚首,项目签约总金额达到93.21亿元。

今年4月27日,中国工程院周济等15位院士被聘为武汉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咨询委员会成员,借力院士资源打造万亿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高。为引导企业院士合作,去年到今年,武汉市奖励院士成果转化项目的资金已超过2亿元。

2010年,湖北省与中科院共建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在汉成立。育成中心成立后,引进和动员中科院遍布全国的科研力量,为武汉乃至湖北产业发展所用。中心推动的大量项目都有院士及其团队的身影。

2016年11月,总部位于武汉的长飞光纤向育成中心提出“量子通信光纤”的研发需求。在中心协调下,长飞光纤与一位院士团队达成合作。2017年该项目正式启动,最终效益将极为可观。

“中心支出总量与相关企业新增销售收入的比重约为 1:130,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育成中心常务副主任戴兴介绍,截至去年底,中心在光电子、装备制造、大健康等领域推动了大量合作,累计为相关企业增加销售收入187.3亿元,这些项目大都落在武汉。

图为:人福医药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人员正在开展新药研发。(受访企业提供)

 

院士专家工作站———

聚高端智力促产业升级

9月17日,黄陂武湖。武汉多倍体水稻育种创新基地,78岁的中科院院士谢华安不停与专家学者,就多倍体水稻育种技术展开热烈讨论。

多倍体水稻育种是基于植物进化原理,利用染色体加倍技术形成的多倍体水稻新品种。湖北大学联合武汉市农科院、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公司联合组建研究团队,进行多倍体水稻研发推广,开展协作攻关。

作为武汉多倍体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入站院士,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院士此次专程从福建来汉进行技术指导。与他一起前来的,还有全国各地10多位水稻育种专家。

在企事业单位、园区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是发展“院士经济”的一种重要模式。人福医药还先后与舒红兵、陈芬儿两位院士合作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

汽车是武汉传统优势产业,急需转型升级。高端研究成果特别是院士成果的转化、产业化,正当其时。

9月18日,东风(武汉)实业有限公司零部件热成形车间生产线上,四块锰硼钢板通过上料机构,进入温度高达900摄氏度的辊底式加热炉。短短数秒,就被加热至通体赤红。出炉后由机械手臂快速转移至高速液压机,仅一次冲压就得到强度高达1500兆帕的汽车零部件。“我们正在向2300兆帕材料的应用发起总攻。”东风(武汉)实业公司热成型技术首席工程师刘鹏介绍,2015年,公司牵手王国栋院士及其团队,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攻坚高强度、轻量化热成形技术。

院士工作站工作站成立后,解决工程问题数十项,实现了技术上的创新飞跃。其中,“全球最强装甲钢东风军车产业化应用”项目,实现2300兆帕超高强度兼备优良韧性的技术突破。

东风(武汉)实业公司副总经理贺东方颇有感触地说,依托院士资源,极小批量的汽车钢都能找到钢厂试制,而这是一般企业无法做到的。

8月24日,乔治·斯穆特诺贝尔奖工作站落户江汉区。至此,在武汉市建站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增至8人。与院士专家工作站类似,诺贝尔奖工作站是促进全球顶尖科研技术在武汉落地转化,助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巨大推力。

 

永远在路上———

“院士经济”尚需补短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关乎一个城市的竞争力,而“院士经济”聚焦高端智力引入,是推动武汉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的重要抓手。

2019年,武汉提出“院士经济”发展目标是,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20个,力争落地院士合作项目50个以上。“院士争夺战”拉开大幕,武汉与中西部同类城市相比,优势明显。

从院士数量看,武汉“两院院士”位居中西部前列,他们主持或参与了杂交水稻、三峡工程、光通信、北斗导航、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从承载院士成果的能力看,武汉创新创业氛围活跃,有上市公司79家,有4家申报科创板企业获得受理,均居中部省会城市之首。

但相较沿海城市,武汉发展“院士经济”,还有不少短板弱项急需补齐,比如构建完备的院士经济生态。

一位业内人士称,院士与企业家,一边是高端技术,一边是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能力,两方思维、语境各不相同,需要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但是,武汉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整体上仍停留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阶段。

据称,发达国家有大量专业机构做这类工作,通过可行性评估、专利申报服务、技术改造、寻找受让方等方式,使技术得到增值和应用。在上海,一个转让方心理价位几百万的科技成果通过专业中介公司运作卖了数千万。反观武汉,不少中介机构存在投入、人手不足、观念老旧等问题。

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也还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一些院士与大量企业合作,但实际精力有限,严重影响平台的服务转化功能。院士有基础研究型、应用型之分。企业与院士合作建站,一定要基于企业项目需求,一定要真正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COPYRIGHT © 2013 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人福医药 备案号:鄂ICP备11019430号-1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3288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鄂)-非经营性-2021-0041